【拾遗的词语解释是什么】“拾遗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书面语中。它字面意思是“捡拾遗漏的东西”,但在实际使用中,其含义更加丰富,常用于形容人或行为具有细心、负责、补缺的特点。以下是对“拾遗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义 | 捡拾遗漏的东西;引申为弥补缺失、补充不足的行为。 |
| 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拾遗补过,以成其德。”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行为细致、负责、能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。 |
| 近义词 | 补遗、补缺、拾遗补阙、查漏补缺 |
| 反义词 | 忽略、疏忽、遗漏、忽视 |
| 常见搭配 | 拾遗补阙、拾遗补缺、拾遗补漏 |
二、具体解释
“拾遗”原意是捡拾别人遗落的东西,如物品、文字等。在古代,官员常被称作“拾遗”,如唐代设有“拾遗官”,职责是谏言、补阙,属于皇帝身边的谏议之臣。因此,“拾遗”也常用来比喻一种辅助性、补救性的角色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拾遗”更多地用于描述对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整理、补充和完善。例如:
- 在写作中,作者可能会“拾遗补阙”,即补充遗漏的内容。
- 在工作中,员工可能“拾遗补漏”,发现并纠正错误。
- 在生活中,人们也常说“拾遗补缺”,指对不完整的事物进行完善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历史背景
唐代设有“拾遗”官职,负责向皇帝进谏,帮助皇帝发现政策上的疏漏。
2. 文学作品
“他虽为小吏,却能拾遗补阙,深得同僚敬重。”
3. 日常用语
“这篇文章有些地方不够完整,需要你来拾遗补漏。”
四、总结
“拾遗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短语,更是一种精神体现——细致、负责、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。无论是古代的谏官制度,还是现代的工作态度,“拾遗”都象征着一种积极、严谨的人生态度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拾遗”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