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鸿门宴全文翻译】《鸿门宴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讲述了秦朝末年,刘邦与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次宴会表面上是和解,实则暗藏杀机,最终以刘邦脱险、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,为后来楚汉战争的局势埋下伏笔。
一、
鸿门宴是秦末群雄争霸时期的一次关键事件。刘邦先入关中,准备称王,但项羽势力强大,双方关系紧张。范增建议除掉刘邦,项羽犹豫不决。在鸿门宴上,刘邦亲自赴约,以谦卑态度化解危机,张良、樊哙等人也巧妙应对,最终刘邦得以全身而退,项羽失去先机,为日后失败埋下隐患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项羽遂入,至鸿门,欲击沛公。 | 项羽于是进入鸿门,打算攻击刘邦。 |
范增说项羽曰:“沛公居山东时,贪于财货,好美姬。今入关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” | 范增劝项羽说:“刘邦在崤山以东时,贪图财货,喜爱美女。现在进入关中,却对财物没有掠夺,对妇女也没有宠幸,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。” |
沛公从百余骑,驱驰至鸿门,见项羽谢曰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不及将军。今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隙。” | 刘邦带领一百多名骑兵,疾驰到鸿门,向项羽道歉说:“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朝,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,我在黄河以南作战,功劳不如将军。现在有人挑拨,让将军对我产生嫌隙。” |
项羽曰: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” | 项羽说:“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步?” |
亚父劝项羽击沛公,项羽不应。 | 亚父(范增)劝项羽攻击刘邦,项羽没有答应。 |
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 |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。 |
项王、项伯东向坐;亚父南向坐,亚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向坐;张良西向侍。 | 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;亚父面向南坐,就是范增;刘邦面向北坐;张良面向西陪侍。 |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 |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,并举起他佩戴的玉玦示意三次,项羽却沉默不语,没有回应。 |
良曰:“甚急!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 | 张良说:“情况很紧急!现在项庄拔剑起舞,他的意图一直在刘邦身上。” |
于是张良至军门,见樊哙。 | 于是张良来到军营门口,见到樊哙。 |
樊哙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 | 樊哙问:“今天的情况怎么样?” |
良曰:“甚急!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 | 张良说:“非常紧急!现在项庄拔剑起舞,他的意图一直在刘邦身上。” |
樊哙曰:“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” | 樊哙说:“情况紧迫,我请求进去,和他同生死。” |
于是樊哙撞倒卫士,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 | 于是樊哙撞开守卫,闯入帐内,掀开帷帐,面向西站立,瞪着眼睛看着项羽,头发都竖了起来,眼睛几乎要裂开。 |
项王按剑而跽曰:“客何为者?” | 项羽按着剑跪起来问道:“你是干什么的?” |
樊哙曰:“臣,沛公之参乘也,姓樊名哙。” | 樊哙说:“我是沛公的车右,姓樊,名哙。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赐之卮酒。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赏他一杯酒。” |
则与斗卮酒。 | 就给了他一大杯酒。 |
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 | 樊哙行礼感谢后,站起来喝下了酒。 |
项王曰:“赐之彘肩。” | 项羽说:“赏他一只猪腿。” |
则与一生彘肩。 | 就给了他一个生的猪腿。 |
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 | 樊哙把盾牌放在地上,把猪腿放在上面,拔出剑来切着吃。 |
项王曰:“壮士!能复饮乎?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还能再喝吗?” |
樊哙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” | 樊哙说:“我连死都不怕,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!” |
项王曰:“壮士!——能复饮乎?” | 项羽说:“好汉子!——还能再喝吗?” |
樊哙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” | 樊哙又说:“我连死都不怕,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!” |
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“坐!” | 项羽没有回应,只说:“坐下!” |
樊哙从良坐。 | 樊哙便坐在张良旁边。 |
三、总结
《鸿门宴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人物心理和权谋斗争的生动写照。通过这场宴会,可以看出刘邦的机智、项羽的优柔寡断、范增的果断以及樊哙的勇猛。最终,刘邦成功脱身,项羽失去了消灭刘邦的机会,为后来的垓下之围埋下伏笔。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“政治博弈”经典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