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是一篇记载唐代文人萧颖士因骄傲自大、轻视他人而最终自取其辱的历史故事。文章通过具体事件,揭示了“傲慢”所带来的后果,强调了谦逊与尊重的重要性。
萧颖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,才华横溢,但性格高傲,不轻易屈尊于人。他在一次科举考试中,因未被录取而心生不满,对主考官出言不逊,表现出极强的自负和轻慢态度。后来,他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,但由于为人孤傲,缺乏人缘,最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支持,甚至被人讥讽。
本文通过这一人物的经历,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一个人即使有才,若不懂得谦虚待人,终究会因自己的傲慢而失去人心,甚至陷入困境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萧颖士者,唐之才士也。 | 萧颖士是唐朝的一位才子。 |
少负气节,不屈于人。 | 他年轻时就很有气节,不愿屈从于他人。 |
好学博闻,辞章俊逸。 | 他勤奋好学,见闻广博,文辞优美。 |
然性多忌,轻慢人。 | 但他性格多疑,常轻视他人。 |
尝应进士举,策论不合,遂不第。 | 曾参加进士考试,因策论不合主考官之意,未能及第。 |
乃怒曰:“吾岂不能为天子所知?” | 于是愤怒地说:“我难道不能被皇帝所赏识吗?” |
由是益骄,不复以礼接人。 | 从此更加骄傲,不再以礼待人。 |
后虽仕宦,然人多鄙之。 | 后来虽然做官,但人们大多看不起他。 |
及其老也,门无宾客,身无禄位。 | 到了晚年,家中没有宾客来访,也没有官职俸禄。 |
或问其故,答曰:“吾不遇知己耳。” | 有人问他原因,他回答说:“我只是没有遇到知己罢了。” |
时人笑曰:“君之傲,乃自侮也。” | 当时的人嘲笑他说:“你的骄傲,其实是自取其辱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失败的故事,更是一则关于做人处世的深刻教训。它提醒我们:才华固然重要,但若缺乏谦逊与尊重,终将难以为人所容。真正的成功,不仅在于能力,更在于品德与为人处世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