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文章总结
《宋史·苏轼传》是《宋史》中对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苏轼的记载,主要讲述了他一生的仕途经历、文学成就以及人格魅力。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,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以诗词、散文、书法、绘画皆精著称。
本传记内容详实,涵盖了苏轼从少年成名到屡遭贬谪、最终归隐的一生。文中不仅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,也体现了其在政治上的坚持与无奈。苏轼一生历经多次贬官,但始终不改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,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苏轼,字子瞻,眉州眉山人。 | 苏轼,字子瞻,是四川眉山人。 |
生十年,父洵游学四方,母程氏亲授以书。 | 十岁时,父亲苏洵外出求学,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。 |
既冠,博通经史,属文日数千言。 | 成年后,他广泛通晓经书和历史,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。 |
嘉祐二年,试礼部,策论第一。 | 嘉祐二年,参加礼部考试,策论成绩第一名。 |
仁宗喜之,诏试秘阁,赐进士出身。 | 宋仁宗很欣赏他,下诏让他参加秘阁考试,赐予进士出身。 |
擢为大理评事,签书凤翔府判官。 | 被提拔为大理评事,担任凤翔府判官。 |
时王安石执政,新法方行。 | 当时王安石掌权,新法刚刚推行。 |
轼上书论新法不便,曰:“今青苗、免役、市易之法,民多怨。” | 苏轼上书批评新法的弊端,说:“如今的青苗法、免役法、市易法,百姓多有怨言。” |
王安石怒,出轼通判杭州。 | 王安石大怒,将苏轼调任杭州通判。 |
在杭,修西湖,筑堤,民赖其利。 | 在杭州任职期间,他主持修建西湖,修筑堤坝,百姓因此受益。 |
后徙知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。 | 后来又调任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 |
元丰二年,御史台逮轼,系狱。 | 元丰二年,御史台逮捕苏轼,将其关入监狱。 |
时轼在湖州,以诗讽谏,为李定、舒亶所劾。 | 当时苏轼在湖州,因诗中有讽刺之意,被李定、舒亶弹劾。 |
及狱成,责授黄州团练副使。 | 最终定罪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 |
在黄州,作《赤壁赋》,寄情山水,自得其乐。 | 在黄州期间,他写下《赤壁赋》,寄托情怀于山水之间,自得其乐。 |
哲宗立,召还,复朝奉郎。 | 宋哲宗即位后,召回苏轼,恢复其朝奉郎职位。 |
时司马光主政,尽废新法。 | 当时司马光执政,全部废除新法。 |
轼上疏言:“新法虽弊,不可尽废。” | 苏轼上奏说:“新法虽然有弊端,但也不能全部废除。” |
由是复得罪,出知汝州。 | 因此再次获罪,被调任汝州知州。 |
后徙常州、惠州、儋州。 | 后来又调任常州、惠州、儋州。 |
卒于常州,年六十六。 | 最终在常州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 |
三、结语
《宋史·苏轼传》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文人的生平记录,更是对宋代政治与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。苏轼以其才华横溢、刚正不阿的性格,在仕途起伏中始终坚持自我,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他的精神与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