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炙手可热的原意是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听到“炙手可热”这个词,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热门、受到广泛关注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的真正原意,甚至误以为它只是“热门”的代名词。其实,“炙手可热”原本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其历史背景和含义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原意
“炙手可热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丽人行》:“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”这里的“炙手”指的是用火烤手,而“可热”则表示温度高到让人不敢靠近。杜甫用此词来形容杨国忠(唐朝权臣)的权势之大,炙手可热,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得罪他。
因此,成语“炙手可热”的原意是:形容权势极大,气焰嚣张,令人畏惧,不敢接近。
二、现代用法与演变
随着时代发展,“炙手可热”逐渐脱离了原有的贬义色彩,被广泛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受欢迎、热度极高。例如:
- “这部新电影炙手可热,票房一路飙升。”
- “他在商界炙手可热,备受关注。”
虽然现代用法已偏向中性或褒义,但了解其原始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该成语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炙手可热 |
出处 | 唐代杜甫《丽人行》 |
原意 | 形容权势极大,气焰嚣张,令人畏惧,不敢接近 |
本义情感色彩 | 贬义(强调权势压迫) |
现代用法 | 中性或褒义,形容人气高、热度高 |
使用注意 | 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,应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使用原意 |
四、结语
成语“炙手可热”从最初的贬义演变为如今的中性或褒义表达,体现了语言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。了解其原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,也能在实际使用中避免误解。在写作或交流中,若想准确传达其原本含义,仍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