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及原文翻译】一、
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尤其是对年幼子女的牵挂与无奈。诗中通过描绘月夜下的孤独景象,抒发了游子思乡、亲人离散的深切情感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句诗的出处、背景及含义,以下将从出处、作者简介、全诗内容、诗句解析、翻译等方面进行整理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 | 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 |
出处 | 唐代·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 |
作者简介 | 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被尊为“诗圣”。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。 |
全诗内容 | 《月夜忆舍弟》 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 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 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 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 |
诗句解析 | “遥怜小儿女”:远望中怜惜年幼的儿女;“未解忆长安”:他们还不懂得思念长安(家乡)。诗人借此表达对家人安危的担忧和无法团聚的无奈。 |
翻译 | 远远地怜惜年幼的儿女,他们还不能理解为何要思念长安(家乡)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一句,虽短,却蕴含深意。杜甫在战乱中与兄弟失散,内心充满忧思。他不仅担心自己的命运,更牵挂家中年幼的儿女,因为他们尚未成年,还不懂得离别之苦,也不明白“长安”意味着什么。这种情感的细腻描写,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,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父亲和诗人的双重情怀。
四、结语
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写照,也是无数游子心中共同的乡愁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纷繁世界中,亲情始终是最温暖、最持久的力量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