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渔翁得利的原句】“渔翁得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比喻双方争执、斗争,结果却让第三方坐收其利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,原文为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两个对手在争斗中忽视了潜在的威胁,最终让第三者获得了好处。
一、
“渔翁得利”最早见于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中的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,原本是描述两只动物(鹬和蚌)互相争斗,结果被旁边的渔夫轻松捕获的故事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在争斗或冲突中,旁观者或第三方因他人内耗而获得利益的情况。
该成语强调的是:在激烈的竞争中,若不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,可能会导致自身处于不利地位;而真正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保持冷静、观察局势并适时行动的人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渔翁得利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 |
原文 | 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” |
含义 | 比喻双方争斗,结果让第三方得到好处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竞争、斗争中第三方获利的情境。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书面语。 |
近义词 | 乘人之危、坐享其成、趁火打劫 |
反义词 | 助人为乐、公平竞争、两全其美 |
典型例子 | 企业之间激烈竞争,结果让竞争对手或消费者受益。 |
三、结语
“渔翁得利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,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得失,更要留意周围的环境与可能的机会。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,才能避免成为“鹬”或“蚌”,而是成为那个真正掌握主动权的“渔翁”。